在 2025 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(苏超)赛场上,南京队以 4 战全胜的骄人战绩领跑积分榜,这支由前中超球员杨笑天担任队长的队伍,其阵容中 8 名核心成员均来自同一校园青训摇篮 —— 金陵・弘德足球俱乐部。这支队伍的成功绝非偶然,而是南京乃至江苏校园足球十年深耕的缩影,其背后的青训模式正在为中国足球人才培养提供全新范本。
一、校园足球的 "南京样本":从课堂到赛场的无缝衔接
金陵・弘德足球俱乐部自 2015 年成立以来,便以 "阳光足球,快乐教育" 为核心理念,将专业足球课程深度融入金陵小学、金陵中学仙林分校等合作学校的体育校本课程。俱乐部独创的 "一周四训一赛" 模式,让学生球员既能保证文化课学习,又能接受系统训练。例如,24 岁的韩奇臻作为俱乐部青训教练,每周都会在合作学校组织班级联赛和颠球争霸赛,确保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。
这种 "体教融合" 的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。俱乐部培养的队伍多次获得市级、区级校园足球联赛冠亚军,并被评为 "中国足协全国社会足球品牌青训机构"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俱乐部建立的 "小学到大学一条龙" 升学体系,已帮助数十名球员通过足球特长进入高校,同时为职业联赛输送了杨笑天、马俊等优秀人才。
二、南通模式:市队校办与国际合作的双轮驱动
与南京的 "体教融合" 模式不同,南通二中和海安博文高级中学走出了两条差异化发展路径。南通二中采用 "市队校办" 模式,将南通市女足队伍整体挂靠学校,球员边学习边训练,学校则获得特招生名额以吸引优质生源。这种模式让南通二中女足连续 11 次获得省级冠军,并在 2025 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中斩获第五名,近三年向国家队输送数十名 "国字号" 球员。
海安博文高级中学则选择与国际接轨,2023 年与葡萄牙本菲卡足球俱乐部签署合作协议,引入欧洲先进训练体系,构建 "校 — 俱 — 职" 贯通培养机制。该校男足在全国总决赛中获得第六名,球员可同时参加校超和中冠联赛,实现升学与职业发展的双重选择。这种 "引进来" 的策略,让海安博文的球员在技术意识和战术素养上实现质的飞跃。
三、苏超赛场上的 "青春风暴":校园球员改写职业规则
在苏超第 4 轮苏州对阵扬州的 "运河德比" 中,17 岁高中生寇程开场 78 秒的劲射破门,不仅创造了联赛最快进球纪录,更让校园足球少年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。这位吴县中学的高二学生,凭借在 U18 联赛的出色表现,已收到 3 家中超俱乐部的试训邀请。类似的案例并非孤例,本赛季苏超 U23 球员出场率同比上涨 47%,无锡 22 岁小将康乐强、连云港 21 岁嵇皓翔等校园球员纷纷崭露头角。

这些年轻球员的崛起,得益于校园足球的普及与青训体系的完善。例如,南京队教练组中,助理教练拉乌尔曾在西甲单防梅西,西班牙籍主帅何塞拥有八年中国青训经验,这种专业教练团队的加持,让校园球员能够接触到国际先进的训练理念。而苏超联赛本身也为校园球员提供了实战舞台,杨笑天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,相比职业联赛,苏超的比赛氛围更纯粹,更能让球员专注于足球本身。
四、从校园到职业的 "最后一公里":打通人才成长通道
校园足球的终极目标,是为中国足球培养既有文化素养又有竞技水平的复合型人才。金陵・弘德俱乐部通过与国内外高校、职业俱乐部合作,已建立起 "小学 — 初中 — 高中 — 大学 — 职业队" 的完整人才链。燕子矶中学与弘德俱乐部的战略合作,更是将这种模式延伸至高中阶段,通过资源共享提升训练质量。
南通二中则通过 "一级运动员证书 + 单招考试" 的路径,让球员升学有保障。该校女足在 2025 年全国赛中获得前八,多数球员拿到一级运动员资格,为进入 985、211 高校铺平道路。海安博文的球员则拥有 "校超 + 中冠" 的双重经历,既能冲击职业联赛,也可通过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进入大学。
leyu·乐鱼官网五、挑战与未来:校园足球如何突破瓶颈
尽管取得显著成效,校园足球仍面临诸多挑战。光明日报调研指出,小学阶段足球参与度高,但初中后流失严重,家长对孩子出路的担忧成为主要障碍。此外,专业教练短缺、场地设施不足等问题,在部分地区依然突出。
对此,金陵・弘德俱乐部总经理韩金江认为,关键在于坚守 "足球教育" 本质,通过足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、坚韧不拔等品质,而非单纯追求成绩。南通二中校长吴建则呼吁增加专职教练编制,让校园足球真正融入学校教育体系。随着苏超联赛的持续升温,以及 "体育 + 文旅" 模式的推广(如苏州同里古镇为球迷免票),校园足球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
从金陵小学的绿茵场到五台山体育场的职业赛场,从 17 岁小将的惊艳破门到八名青训球员的集体闪耀,苏超 "南哥" 的全胜神话,本质上是校园足球十年磨一剑的成果展示。当越来越多的 "寇程们" 从校园走向职业赛场,中国足球的未来或许就藏在那些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足球课里。